為什么購物中心會有個天井
這里蘊含著很豐富的商業邏輯,在沒有天井的時代它叫百貨公司,每一層樓都布滿了盒子類的商家,跟車庫非常的類似,整整齊齊的分門別類,但是慢慢的大家就會發現逛著逛著容易迷失方向,并且很多店鋪都得不到充分的展示。
后來出現了回執型的水平動線,保證了每個商家都有曝光的機會,再把走道設計的窄一點,人群比較容易接近商品,售后員和消費者能夠輕易密切的互動,從而促進消費。但是一個建筑競爭太大的話,容易讓人壓抑煩躁,時間久了會感覺很累,不愿意走上商場更好的路程,因為建筑空間的布局是能夠潛移默化影響到一個人的行為習慣的,就比如你們家戶型的設計,人從起床到出門,一系列的活動都有大致的順序,你坐火車的時候,硬座面對面的人很快能夠成為一個小區體,飛機上大家面向同一個方向,很少發生交流,夜店通過昏暗的燈光隱藏自己,音樂是讓你的對話不得不更加的近距離讓你站著,增加了身體接觸的可能性。
所以如何讓人感到不壓抑和拉動豎向的人流空間的布局就顯得尤為的重要,而開一個天井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這種理念最早體現在別墅是最漂亮的,中庭加扶梯的設計吸引了垂直流動最佳方向,所有的商家都圍繞著中庭,但是不是就大功告成的呢?
商業利益的最大化,這是甲方設計放都要絞盡腦汁解決的問題,無非就是讓你在商場里邊呆久點多掏錢,所以一樓按照什么商家,電梯怎么放走到設計多大的面積,期間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就比如你會發現早期的商場電梯的布置,會讓你強行的繞一圈才能走上更多的樓層,讓你走更多的路看更多的店鋪,增加消費行為的可能性,順帶著把繞行路線上的幾家店鋪的租金一起拉高,但是慢慢的消費者就會發現這個商場不老實,太浪費我時間了下次不來了。類似的現象就比如為什么很多商品的價格越來越透明了,最開始電腦城賣電腦的老老實實的賺取固定的差價,后來聰明的商家發現客戶很傻,可以狠狠的宰一刀,利益最大化,賣一個頂你先賣十個。
一些更聰明的商家發現電腦城喜歡宰客,雖然賺的多但是不長久,為我價格透明童叟無欺,薄利多銷買的人多了,我也能打賺,所以出現了多種垂直。
交通的模式,叉行扶梯引導更多的客戶往上走,平行扶梯延長客戶的動線,讓目的性和非目的性的客戶自由的選擇。現在人性化消費已經成為了主流,購物中心也不再以動線設置來逼迫消費者逛街,而是主動誘惑為主。當你發現一個購物中心愿意多花錢放在共享空間的時候,說明這個業主脫離了低級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