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綜合體規劃設計工作分為概念設計、方案設計、初步深化、施工圖設計、施工階段和運營階段。商業綜合體管理公司作為該項目的使用者和管理者,參與項目規劃及后期運營。在設計階段需要對該綜合體項目進行清晰定位和研討設計要點。對于商業綜合體建筑規劃設計要點有哪些?水木源創設計接下來將詳細為您介紹。
1、項目定位
根據市場調研結果,綜合城市發展和商業發展狀況、商業項目所在區域的發展趨勢、所屬商圈的地位和未來競爭態勢等情況進行定性分析研究,確定項目的商業定位、業態組合、業態布局,進而對項目的總體建筑規模體量、項目內外交通環境組織、主要業態(含步行街)類型的布局及面積配置、零售業態經營檔次和組合方式、以及大系統劃分方式等要素予以確認。
2、步行街布局
(1)、步行街應合理布局、與主力店有機結合并成為連接各主力店客流動線的樞紐,使各主力店的客流通過步行街實現交匯和共享;目前根據不同的建筑體量,步行街與主力店布局較為理想的方式有:步行街在整體被主力店圍合下向各主力店之間穿插、步行街對主力店全包圍。為確保步行街商鋪整體連貫性,步行街各層與主力店的開口數量應適當,并且通過在適當位置開口使步行街沒有明顯的“冷段”和“死角”;
(2)、步行街的總長度通常以280~350m為宜;一般在步行街的轉折處、入口處設置兩個中庭并且要分主次,主中庭面積約500~700平米(開洞面積),次中庭面積約300~400平方米(開洞面積);兩個中庭的間距以80~100米為宜。
3、交通組織
(1)、城市廣場
萬達商業綜合體一般設置大型城市廣場(3000~10000平米左右)。大型城市廣場應結合城市主要交通道路設置,其他廣場結合步行街入口設置;
(2)、豎向布置
在整個廣場的豎向布置上,整個廣場的各出入口的數量合理,位置與客流動線相匹配。從商業角度看各出入口應與市政過街人行橫道、人行天橋、地下通道、地下交通出入口等有機結合,盡可能利用公共交通設施拉動客流的作用以及可能存在的地面坡度進行“多首層”設計;
(3)、道路交通
重點關注廣場內外交通動線與城市周邊大交通的關系和交通組織。地下停車場(不含酒店)至少應有兩處雙向出入口并且分別設在不同的道路上,出入口位置應最大限度地降低對地面步行路線和客流出入口的影響,同時還要保證項目周邊車輛到達和離開的車流動線便捷順暢,正常情況下不致形成交通擁堵; 同時應對整個廣場的獨立對外通道和內部垂直交通(扶梯、貨梯、觀光梯等)設計統籌考慮,提出設計思路。
4、停車位
根據當地法規的規定,結合城市私家車輛的保有量、當地居民購物出行習慣等因素,合理規劃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停車位數量,除了按照規定滿足商務和住宅(如有)的需要外,供商業部分使用的停車位數量通常應保證吞吐能力達到1000輛/小時以上。
5、停靠站和公交車站
為方便顧客下車,還應在主要的廣場出入口區域增設港灣式車輛停靠站,長度不少于20米,寬度為雙車道,可滿足出租車臨時停靠,停靠站的數量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根據公共客運交通現狀應在廣場周邊適當位置規劃公共客運交通車站。
6、管理用房
根據目前萬達綜合體的產品特點及物業管理模式,管理用房包括大商業管理用房和銷售型物業(包括大商業中的插蠟燭物業)的管理用房,還有食堂等輔助用房。大商業用房面積應達到1000平方米;食堂面積600-1000平方米;銷售型物業(含大商業塔樓)的面積不得低于當地物業管理法規規定的管理用房面積(通常為3‰-5‰);管用房位置應設置在地上區域。大商業部分和銷售物業部分位置應各自獨立,避免后期出現住宅物管用房產權糾紛問題。
7、消防疏散通道
在消防規范允許的情況盡量減少消防疏散通道數量,并且盡量減少占用步行街的商鋪位置。
8、變形縫
結合萬達綜合體建筑形態特點,變形縫應沿著各主力店區域的邊界設置,盡量做到不穿過主力店和少穿過步行街,以減小因變形縫開裂漏水造成損失的機率。